张金城 版次:015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当前,我国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基层党建的最新阵地。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谐、规范行业健康成长等具有重要作用。要从站稳人民立场的角度出发,持续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效能,共同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浓厚社会氛围。
扎实推进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工作。新就业群体分布广、规模大、流动性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要突破以地域、单位为主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将党组织延伸至总部企业和平台企业的分支机构、合作企业、加盟企业,依托经营点、配送链、社区广泛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结合行业发展、业务发展特点,分类推进不同类型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实现“两个覆盖”的基础上,通过走访摸排及时发现识别流动党员,多渠道联动引导更多流动党员亮明身份,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持续壮大党员队伍,创新党员发展模式,在优秀一线从业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进一步激活新就业群体党建动能蓄好源头活水。
用心打造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矩阵。新就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探索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办法,切实采取可感知、有温度的关爱举措。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丰富拓展“小哥驿站”“司机之家”等阵地服务功能,统筹周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中心、商圈楼宇、爱心商户等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服务。精准把握新就业群体需求,聚焦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工作条件、休息场所、日常用餐、生活居住、子女托育等方面把服务做到心坎上,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在城市的归属感。加强对新就业群体进行行车安全、应急救护、沟通技能等专业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工作本领。协调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力量,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情绪疏导、心理辅导和义诊服务。提供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的学习渠道,帮助新就业群体增加营收渠道、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友好型城市、社区、商圈等场景建设,推动解决进门难、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搭建符合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社交平台,推出新就业群体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好党组织作为收集新就业群体诉求的重要渠道,共同研究解决好新就业群体的实际困难。
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的工作思路,更好地发挥新就业群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让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精准滴灌”到新就业群体党员。新就业群体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新生力量,要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改变传统“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体学习”模式,充分利用工作间隙和线上平台打造“随时学”的便捷场景,精准提供场景嵌入式学习资源。建立包含工作信息、流动轨迹、党费收缴、教育培训等要素的动态数据库,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全面强化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组织保障。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主体多元、要素多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指导保障。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属地党委分级负责,构建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大党建工作力量、经费、阵地等基础条件保障力度,完善定期例会、项目领办、联系督导等日常制度。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责任。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基层党组织责任清单,推动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明责履责尽责。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纳入综合考评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