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许珍芳    版次:015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15分钟养老服务圈”是“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持续发展,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模式因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而日渐式微,迫切需要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来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医养康养相协调的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多支撑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社区环境便可获得所需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大数据为基本依据,民政部门协同住建部门及自然资源部门从需求端出发,统筹规划全市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养老机构、养老站点的空间分布、种类规模及设施配置。对城市新建居住小区、乡村集中居住点,按标准在规划区域配套建设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优化。推动普惠性与高端性养老机构有效结合,促进康养机构与医养机构科学布局,实现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合理搭配。既保障老年人在15分钟内获得公共服务资源,又形成布局科学、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避免养老服务设施低质重复、碎片化及区域配置失衡等问题。

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构建多元协同的养老服务新生态。整合养老经费,通过个人缴纳养老金、保险公司建立健全长护险、鼓励社会公益捐助、家庭承担部分养老费和政府专项补贴等多渠道筹措养老金,实现养老服务的全面可及。整合养老空间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厂房、适老机构,解决养老场地供给不足问题。通过“机构合并+功能升级”优化养老布局,提供文体娱乐、医疗保健“一站式”服务。整合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模式。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标准和政策,提供土地、财税等支持,同时对困难老人群体提供兜底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准入机制,引导和鼓励专业的社会组织、企业运营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激发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建立社区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探访、陪伴、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

合理配置养老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养老服务项目主要包含基本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成长服务。要积极引导养老服务领域社会资本及从业人员的流向,使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养老服务项目上各有侧重,形成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融合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协调推进的长效服务体系。既确保老年人15分钟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又避免养老服务项目的低质重复,影响可持续发展。村(社区)侧重提供生活必需养老服务项目,如长者食堂、老年体检保健康复服务、老年休闲娱乐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等,使老年人就近获得基本生活、医疗和娱乐服务。乡镇(街道)侧重提供老年学习服务(如各类老年学校)、老年再就业服务、疗养服务、短期住养服务等。区(县)侧重提供专业医疗、长期疗养、长期照护等服务。在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各有侧重的前提下,允许多元服务主体形成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整合资源,提供更精细、更全面、更适应老年群体需求的养老服务。

发展数智养老,推动服务圈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养老在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增强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整合线上线下家政、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服务资源,实现对全市养老服务资源的统一分析、统一调度、统一服务,形成15分钟响应机制。如老年人通过手机App、一键呼叫器、热线电话等即可便捷预约上门服务、查询信息、紧急求助等。另一方面,对全市老年人口数量、空间分布、需求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提前布局、调整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为独居、空巢等有需要的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安装智能水表、门磁、红外线感应器、智能紧急呼叫等设备,实现异常情况平台自动报警,15分钟内迅速响应。实时监督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并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评级。此外,大力推进适老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及后期服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设备向小型化、智能化、家庭化、可穿戴化、操作简单化升级,满足居家智慧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核心力量,是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老年心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系统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培训网络,实现分层分类培训全覆盖,不断提升其职业荣誉感、理论水平和护理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GH29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