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紫平 版次:014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明确要求“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为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聚焦“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主题,吹响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重庆新篇章的嘹亮号角,明确要全面构筑舒适便利普惠可及的高品质生活新图景。重庆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较多的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必答题。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全局,以数字赋能为牵引,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普惠可及的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夯实民生根基。
强化数字赋能,探索超大城市养老服务整体智治新路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注重数字赋能整体智治”。要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深化落实“人工智能+”行动,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养老服务治理模式变革。一方面,加快构建市级智慧养老数据中枢。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整合民政、卫健、医保等涉老部门数据,打通“渝快办”平台与医疗社保系统接口,全量归集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需求等核心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资源调度中心,通过“养老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养老机构床位、护理人员等资源的智能分析与动态调配,提升跨区域、跨层级的资源统筹效率与精准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智能技术场景化应用。聚焦远程诊疗、应急响应等高频急难场景,在社区大力推广集成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功能的“一站式”智能终端,让智慧服务触手可及;在市级层面建立智慧养老技术验证与标准认证中心,引导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标准规范。
优化资源配置,绘制城乡融合普惠服务高品质生活新图景。打造普惠共享的高品质生活,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城乡服务网络均衡布局,破解公办养老机构资源闲置与普惠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创新公办机构运营机制,盘活城市存量资源。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将公办机构闲置床位改造为普惠型照护专区。健全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挂钩的普惠服务定价机制,研究面向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确保基本养老服务普惠可及。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求,加快构建区县、镇街、村社三级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另一方面,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补齐农村服务短板。以县域为单元统筹配置医养资源,在渝东北、渝东南布局建设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并推行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院模式,实现医疗与照护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培育产业生态,壮大城市创新发展银发经济新动能。发展银发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要将养老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条,推动养老服务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打造智能适老产品创新体系。依托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发展适老化机器人、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制定智能养老设备技术规范与接入标准,促进产品研发与养老服务应用场景的精准对接,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新需求。另一方面,创新“产业+服务”融合模式。大力推广“物业+养老”模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助洁、助医、助急等“点单式”服务。深化医养结合,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支持医疗机构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运营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的无缝衔接。
夯实人才根基,健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人才是关键。必须构建激励、发展、认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一要强化职业吸引与政策激励。加快建立与技能等级、工作年限挂钩的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并落实岗位补贴、积分落户等专项激励政策。二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技能提升。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康复、老年营养、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用品研发制造等相关专业,并与相关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开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和长期照护师专项培训。三要提升社会地位与职业尊崇。构建职业荣誉体系,持续开展“最美护理员”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尊崇关爱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