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濡 版次:014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这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根本方向。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普惠化和高效化,形成多元共治、数智赋能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以技术普惠成果共享夯实民生底座,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筑牢信任之基,以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引领价值航向,实现普惠共享、人机协同与智能向善,共同助力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以技术普惠成果共享夯实民生底座,构建普惠共享的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的“温度”,体现为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造福人民,消除因地域、年龄、能力等因素造成的“智能鸿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加强普惠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低成本智能终端、适老化智能设备及低功耗广域网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加快千兆光网、5G网络共建共享,推动卫星互联网全覆盖,优化资费结构与补贴机制,从根本上破解“用不上、用不起”难题。二是构建智能化普惠服务平台。着力建设集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服务于一体的数字民生服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个性化匹配与精准推送。尤其要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需求,开发支持语音、手势等多模态交互、操作简易的无障碍智慧应用,将冷冰冰的代码转化为热乎乎的服务,弥合不同群体在获取服务上的差异,让科技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创新温情交互与动态优化的服务模式。研发基于情感计算的智能交互系统,通过语音情感识别、微表情识别等技术,实时感知用户情绪状态,动态调整服务策略。开发“暖心关怀”智能模块,主动识别特殊群体需求,个性化提供情感陪伴、健康提醒等关怀服务。推动建立“数字邻里”互助网络,鼓励社区居民通过数字平台开展技能分享、物资互助等温情活动,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服务新形态。
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筑牢信任之基,构建公平正义的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的“温度”,源于人们对技术可靠性的信任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如果缺乏有效的伦理治理体系,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将侵蚀信任根基。必须将伦理治理置于前沿位置,确保人工智能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创新发展。一是构建透明可控的技术治理体系。建立人工智能算法备案机制,着力提升算法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决策的公平性,从技术源头预防和减少数据滥用,使黑箱操作无处遁形,让人民群众在清晰可见的规则中获得安全感。二是完善伦理规范与法律监管体系。加快制定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部署等全链条的伦理准则与行业标准,明确设计者、开发者、使用者等各方的主体责任与问责机制。科学划定科技伦理治理的“红线”与“底线”,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三是建立开放透明的伦理风险监督与反馈平台。完善举报响应和纠纷处置流程,设立公众参与的伦理听证会,针对重大或争议性强的伦理风险事件,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共同评议,持续筑牢信任纽带,提升智能社会的公信力和认同度。
以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引领价值航向,构建人文浸润的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的“温度”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智能技术对人类情感、文化传承和精神需求的深切关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不仅在于改善物质生活,也致力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社会人文气息。一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研发体系。推动技术研发从“效率优先”向“价值先行”转变,为研发体系注入人文关怀,促进技术设计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让创新成果真正体现为民解忧、扶弱助困的价值导向,使技术创新真正彰显为民服务的初心。二是构建人文融合的技术应用场景。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智能技术与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新业态。三是打造情感共鸣的人机交互系统。研发具有中华审美意蕴的智能交互系统,将传统礼仪、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融入人机对话模型,为智能交互系统注入文化内涵。推动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通过乡音识别、戏曲陪伴等功能唤醒老年人的情感记忆。鼓励开发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数字人、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家庭陪伴等场景中传递人文关怀。通过技术手段再现“诗书传家”文化场景,让智能设备成为传承文化、连接情感的纽带,为智能时代注入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