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4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树牢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受益主体共担有效路径,有效盘活城市闲置资源,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动力。从“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的重要理念转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如何树牢经营城市理念,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动力?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龚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主讲教授
曾润喜 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文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弘深学者、教授
探索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的有效路径
重庆日报:在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受益主体共担有效路径,实现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方面该如何着力?
龚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一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充分发挥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政府引导对于确保城市发展方向正确至关重要,尤其体现在推动城市建设更好地契合人民群众需求、优先将资源配置到民生急需领域等方面。政府要发挥好统筹资源的作用,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市场是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建设人民城市和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受益主体共担与广泛参与有助于形成推动城市更新的治理合力。应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其在项目意愿征集、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及后续管理等各环节中实现有效参与,从而提高城市更新的社会认同度和公众支持度。
曾润喜:在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方面,政府是强化系统统筹的“领航者”,企业是深化市场运作的“主力军”,公众是推动共建共享的“参与者”。一是强化政府引导,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重庆城市更新擘画了清晰蓝图,必须严格对标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持之以恒、精准落实,结合各区县实际制定差异化配套政策,推动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各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真正把城市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二是激发企业参与,拓展市场化运作空间。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充电桩、低空起降点、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推动“投建营”一体化,鼓励企业结合城市更新需求和自身技术优势,不断推动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打造。三是推动受益主体共担,增强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根本宗旨是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居民的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关键标准。要利用数字化平台广泛征集民意,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培养社区规划师等,引导居民参与决策与监督。积极探索“居民出资+政府补贴+企业运营”模式,鼓励社区、商户等以资源入股、空间置换等方式参与更新项目,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
重庆日报:如何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驱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
龚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合伙人”模式,构建多方协同的投融资格局。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国有资本、社会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城市更新基金等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复合融资格局。特别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存量资产改造和功能提升项目,通过“肥瘦搭配”的项目组合实现收益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的平衡,推动城市更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的目标。二是转变投融资理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突破“城市更新投融资仅是经济问题”的传统认知,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加大投入。通过提升政府在社会资源整合、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支撑。政府不仅要在资金支持和政策供给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应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多元资本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
曾润喜: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保障,重庆作为超大城市,城市更新项目体量大、类型多。创新投融资模式,既是破解资金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城市更新从“重建设”向“重经营”转型的有力抓手。一是转变发展观念,注重“造血”与“经营”并重。要从依赖财政直接投入的“输血”模式,转变为构建项目自身现金流、实现市场化可持续运营的“造血”模式;从“拆改留”的房地产开发逻辑,转变为“留改增”的长期城市经营逻辑。二是吸引多元资本,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设立市级城市更新母基金,通过参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房更新、历史风貌区保护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子基金,实现资金的放大效应;将部分财政补贴转变为“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支持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更积极、更审慎地参与项目;引入有实力的城市运营商作为“投资人”,负责项目的“投建营”一体化运作,积极利用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类REITs工具;引导受益主体共担,培养社区和居民“谁受益、谁投资”的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是产业需求驱动,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投融资和资金分配中,应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把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以前瞻性的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城市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作用,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有效盘活城市闲置资源
重庆日报:怎样有效盘活城市闲置资源,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与活力?
龚顺:盘活城市闲置资源,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释放城市潜能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城市新动能与新活力的关键举措。一要发挥城市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闲置资源的价值再造。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将闲置的老旧厂房、仓库、街区等空间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社区或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从“空间闲置”向“文化载体”的功能转变。如渝中区贰厂文创园通过对老工业遗址的再利用,不仅保留了城市记忆,也吸引了文创企业和青年创业团队入驻,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城市文化活力的双重提升。二要盘活存量住房,打造面向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将部分闲置住房、商业空间等改造为青年社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共享办公空间,为青年人才提供住房支持和创业载体。通过产业与空间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于吸引青年群体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城市注入持续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三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盘活闲置存量住房及其他空间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与价值提升。如我国一些城市依托短视频制作、直播电商等新兴产业,将闲置住房或商业空间改造为工作室、创意孵化空间或青年创业基地,不仅有助于提高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促进新兴产业和人才集聚,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曾润喜:重庆作为一座山水之城、工业重镇,既有大量的老旧厂房、闲置楼宇,也有陡峭边坡、桥下空间、历史风貌建筑以及“两江四岸”的零星地块。要盘活这些资源,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必须树牢经营城市理念,将其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一是强化数智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对全市范围内的闲置资源进行立体化、数字化测绘和登记,形成“重庆市闲置资源一张图”,切实摸清家底,实现从“看不见”到“看得清、管得住、用得好”的转变。二是探索多元路径,依托资源特色精准施策。根据资源类型和区位特点,挖掘潜在优势和特色,采取“一事一策”的盘活模式,如新兴产业赋能模式、使用功能延伸模式、文旅商住融合模式、公共服务拓展模式等。允许原产权单位、运营方、所在社区共享盘活收益,形成正向激励。三是突出重庆特色,注重融合发展与示范引领。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盘活过程要尊重重庆的山水格局和历史文脉,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宜居,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山城、江城特色空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还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重点补齐养老、托育等服务短板,加快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