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代渝渝    版次:013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要坚守历史根脉、塑造文明风貌、激活文化动能、夯实民生根基,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让城市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历史文脉为根,筑牢文化强市的精神根基。重庆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制度保障、活化利用与社会参与三维联动,让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城市精神在历史传承中生生不息。一是构建系统保护制度,守住历史文脉的物质载体。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等的认定标准、保护范围及责任主体。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项目须经多部门联合评估与专家论证,保护好历史文脉。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整合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及文化项目收益,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推动创新性发展,激活历史文脉的当代价值。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让历史文化更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发挥更大价值,彰显出旺盛生命力。要打造数字文化基因库,以VR、AR等技术对大足石刻、钓鱼城等进行数字化复原;创作以重庆特色文化为蓝本的影视、文学、游戏作品,增强市民文化认同。三是强化教育普及,培厚文脉传承的社会土壤。将重庆历史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面向社会,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场所,定期举办历史文化讲座、城市精神主题研讨会,让市民在文化浸润中理解“坚韧、忠勇、开放、争先”城市精神的时代内涵。

以城市风貌为形,彰显文化强市的文明气质。重庆山环水绕、城在山中的独特格局,决定了塑造城市风貌必须坚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是城市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重庆的山水既是城市的天然屏障,也是城市风貌的核心要素。城市规划应坚持依山就势、顺水而为的思路,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形成山、水、城相互交融的整体风貌;旧城更新要注重保护现有的山水画廊,避免因过度建设而遮挡山体、水系景观;“两江四岸”建设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密度,确保江景山景呼应,让市民感受到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二是注重人文元素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建设山城步道、滨江公园时,可嵌入巴渝传统文化、抗战历史故事等内容,让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建筑风格上融入吊脚楼、传统窗花等巴渝元素,使新老建筑风格协调,形成兼具时代感与历史韵味的城市风貌,把“山水颜值”转化为“人文气质”。

以文化软实力为魂,增强文化强市的核心动能。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竞争力。重庆城市建设需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激活文化存量,放大价值增量。一是深耕文化事业,激活文化存量。系统梳理文物、古籍、民间技艺等文化资源,让静态藏品转化为动态艺术。推动公共文化场馆转型为文化解码中心,建立文物数据库;建设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技艺体验、城市精神主题展览等活动,让文化事业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二是创新文化产业,放大价值增量。推动文化存量与现代产业形态深度融合,突破地域与时空限制,产生乘数效应的价值增量。内容创作上,深入挖掘重庆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影视、动漫等产品,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城市文化IP。业态融合上,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场景—体验参与—消费转化”的立体生态文化主题游,联动川渝两地深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塑提升区域文化产业能级,让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以市民素质为本,夯实文化强市的基础要素。市民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需以人民为中心,将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可学、可做、可感”的行为指南,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树立榜样,让崇德向善可学。注重树立模范典型,让榜样成为看得见的“方向标”、学得到的“活教材”。通过组织开展社区道德故事会、城市精神践行者评选等活动,使崇德向善成为生活常态。二是明确行为范式,让崇德向善可做。梳理高频生活场景,以“漫画+方言案例”制定市民文明行为指南,为抽象道德准则找到生活化载体。建立实践反馈机制,如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公共服务,让“做文明事”与“得实在益”形成正向关联。三是强化情感认同,让崇德向善可感。针对重庆大社区、小社会的特点,推广楼栋互助日,让市民在互助中感受温暖;在文化广场、社区书屋等公共空间设置“文明回音壁”,记录文明瞬间,让善行被看见、善意被传递,在“情感共鸣—价值确认—行为固化”过程中,营造崇德向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4SKGH2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