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规划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引领作用

扈万泰    版次:013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城市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城市发展规律、战略定位、治理路径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把握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更好适应城市发展阶段变化、全面落实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城市工作,提出“加快城市工作理念、机制、体系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和“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的重要原则,认真按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深刻把握“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就要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必须持续推动城市发展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不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着力细化“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各区县国土空间布局,加强国家战略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空间要素保障,科学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计划,在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同时,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城和中心镇持续增强节点功能,提升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规划高品质生活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必须实现从“功能导向”向“以人为中心”的跨越,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为民利民惠民高效精准服务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突出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以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为牵引,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持续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园绿地等规划布局,推动群众生活面貌、城市环境风貌不断展现新气象。在中心城区,强调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主骨架,促进各类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综合开发、产业集聚、魅力彰显,打造“TOD+生活圈”便捷生活模式。

坚决落实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实施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这就要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必须跳出对新增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将工作重心转向存量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创新生态培育、城市有机更新、存量资源盘活等重点工作为牵引,摸清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底数,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同时,从平面空间上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和功能混合,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从竖向空间上探索建立城市地下空间统筹治理机制,强化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利用;从时空维度上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整体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进一步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坚守安全发展的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就要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必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坚持底线思维,将消防、人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生命线工程类专项规划统筹实施,形成“规划统筹—空间优化—设施提质—智慧协同”的全链条韧性支撑机制。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以“平急两用、功能复合”原则为指导,统筹城市空间现状和发展时序,科学布局、系统优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网络,构建全域覆盖、分级清晰、协同联动的圈层式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持续推进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风险防控深度融合,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空间底座。同时,进一步强化危岩地灾隐患点“技防+人防”措施,提质打造危岩地灾实战应用场景,迭代小流域地灾风险预警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库区山区科技防灾能力。

(作者系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