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活在当下”

秀山 连片保护绘新景 留住乡愁展新颜

    版次:011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秀山,这座镶嵌在渝、鄂、湘、黔交界处的山水之城,自古就是武陵腹地的重要门户。

这里,群山叠翠、溪水潺潺,25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重庆历史文化名村散落其间,如明珠点缀,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也见证着秀山儿女与山水共生的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沉淀着历史印记的传统村落,曾一度面临人去屋空、文化式微的困境。如何让“沉睡的古村落”重焕生机?秀山的答案是,以连片保护为抓手,让传统村落在系统保护与创新利用中重获新生。

近年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支持下,统筹整合各类资金,以保护、利用、传承为目标,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力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动传统村落从静态遗产变成活态景观,让历史印记走进现代生活。

统筹谋划连片保护 绘就“三区联动”新格局

秀山地处渝东南门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村落众多。过去,传统村落保护多以单点推进为主,难以形成整体效应。为破解这一难题,秀山按照地理分布和功能定位,将全县传统村落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片区,并依托片区特色优势助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北部片区,以生态资源为基底,主打生态旅游与绿色发展;

中部片区,依托县城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南部片区,则以民俗文化和非遗传承为主线,打造民俗体验走廊。

这种“三区联动、各美其美”的空间格局,不仅让传统村落从分散走向系统,也让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相互融合,形成了秀山独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

不仅如此,在全面普查基础上,秀山还邀请专业团队编制了《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规划》,明确了保护方向、重点区域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的总体思路。

市住房城乡建委还派驻专业人员常驻指导,专家团队“设计下乡”累计达156人次,从方案论证到现场施工全程把关,使每一处修缮都能留住历史的魂、提升生活的美。

通过科学规划与统筹推进,秀山正让传统村落不再是“单点化”保护,而是以全域视角绘制出一幅山水相融、人文共生的美丽画卷。

赓续文化血脉 激活传统村落发展新动能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向来不是“单一修缮”的简单修补,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秀山深知这一点,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推动古村落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保护修缮上,目前,秀山已累计改造安居型民居155幢、宜居型民居49幢、乐居型民居13幢,通过改厨、改厕等措施,大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群众享受到现代、舒适、便捷的生活品质。

在文化传承上,秀山建成非遗传习所、村史馆、土家绣坊等功能空间,让村民在生活中“看得见乡愁、触得到文化”;通过“非遗技艺培训”“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秀山花灯、苗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代代相传。

在产业发展上,秀山围绕各村资源禀赋,推动“文化+旅游”“农业+体验”“民俗+文创”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有人守、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以隘口镇东坪村为例。该村坚持“以用促保”,对65栋明清土家木屋实施“原貌改造”,保留建筑基因,打造文旅载体。引导村民打造美丽庭院发展民宿,融入隘口镇“农文旅”规划,探索“民宿+研学+康养+体验”发展模式,吸引大学生到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老年人到村里避暑,体验农家生活和古村底蕴。

如今的东坪村,传统村落与生态民宿相辅相成,成为游客体验土家生活的“打卡地”,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与日俱增。

创新治理机制 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样本

走进膏田镇茅坡社区熊家坡组,这里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改造传统民居40户,完善道路、照明、消防等设施,并配套建设花灯民俗广场、停车场、田园景观等。如今,村落风貌焕然一新,传统建筑得以保护,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而在龙凤坝镇大寨村,村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村落保护,从修缮房屋到传承技艺、发展产业,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村里提炼600年村规民约文化,建成“清廉小院”,以家风引领乡风,凝聚群众共识;同时发展茶叶、织锦、民宿等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

保护传统村落,离不开体制创新与机制支撑。秀山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多部门协同、群众共建共享、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新模式,让保护更高效、利用更可持续。

在工作推进上,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整合住建、文旅、农业、规资等力量,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推进体系。

在基层治理上,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共建,建立“1+5”村民自治组织,鼓励群众以“投智、投劳、投物、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真正让保护成果成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

在人才保障上,秀山注重传统建筑工匠培育,已培训各类工匠300余名,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库,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到古村修复中,实现技艺传承与品质提升双丰收。

从“点上保护”到“连片发展”,从“单一修缮”到“全面振兴”,秀山正以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如今的秀山,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生活共生,昔日的“乡愁”正变为今日的“幸福风景”,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贺娜 姚兰 图片由秀山县住房城乡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