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 让传统村落从“留下来”到“活起来”

    版次:009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江津,居长江之要津,自古便是车水马龙之地。7个“国字号”的传统村落散落其间,见证了1800年置县史的辉煌与沧桑,诉说着3218平方公里土地上特有的浓浓乡愁。

近年来,江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尤其是自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以来,江津区按照“科学规划、和谐发展、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走深走实。

如今,江津一个又一个传统村落正在因保护而美丽、因传承获新生,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系统保护 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品质居住

漫步江津区塘河镇,塘河两岸翠竹葱茂,青山叠叠,一个幽静古朴的中国传统村落隐藏其间,它便是——石龙门村。

石龙门村因石龙门庄园而得名。这座历经岁月的庄园,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也凝结着一代代村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经过8个月的精心修缮,现在,昔日的古朴院落焕然新生,从“危房”蝶变为村落地标,古韵重现、生机盎然。

而这一切,正得益于江津区创新推出的一套“同题共答”传统村落保护方案:

在修缮工作中,政府牵头投入、居民主动参与,形成“共商共建”合力。在原汁原味保留庄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改厨改厕等功能升级,既守住了老建筑的“古韵底色”,又注入了现代居家的“便利温度”,让老房屋实现“历史质感”与“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江津区坚持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统筹起来、一体协同推进,在有效保护、延续建筑风貌和村落整体格局的同时,着力提升传统民居现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除此之外,江津区还创新实施“三个支撑”,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夯基固本、保驾护航。

政策支撑——

制定“1+1+6”设计机制,即“1个江津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方案、1个江津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6个传统村落建设方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要素支撑——

人才方面,弘扬传承匠人精神,大力开展设计下乡、传统建筑工匠培训等工作,储备专业人才;资金方面,积极整合国市区资金、社会资本以及村集体、村民自筹资金等,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亿元,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村民自筹资金1亿余元。

智慧支撑——

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线上馆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体馆、村史馆有机结合,探索构建“线下实体保护+线上数字活化”的立体保护网络。

随着传统村落的焕新重生,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返乡生活。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津区传统村落的村民回流入住率持续升高。悠悠古韵与现代品质生活在这里同向而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澎湃动力与活力。

活化利用 变“沉睡资源”为发展引擎

近日,在中国传统村落——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村会龙庄内,古装短剧《铁拳无敌杨芊芊》已完成取景拍摄。百年古庄与古装题材相得益彰,让这座沉寂多年的传统院落重新“活”了起来。短剧上线以来,已为会龙庄带来超20亿次全网流量。

通过“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探索,江津区让曾经“藏在深闺”的传统村落走向聚光灯下,在短视频的“流量密码”中实现了从“沉睡古村”到“人气地标”的精彩转身。

而这,仅仅是江津区在探寻传统村落活化路径上的一次尝试。

为了找到保护和利用的“黄金分割点”,江津区各个传统村落都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围绕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运营机制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吴滩镇邢家村、塘河镇石龙门村、中山镇鱼塆村及四面山镇双凤村等将村落内部分原有闲置公共建筑改造为村史馆、数字博物馆等特色公共空间,在延续建筑传统风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村民日常可及、喜闻乐见的公共服务新阵地;

塘河镇石龙门村石龙门庄园和硐寨村廷重祠整合纳入全区古镇旅游线路,实现了传统建筑在现代旅游资源下的功能重塑和价值提升;

四面山镇双凤村以“村集体+运营公司+农户”联营分成机制,拟将闲置建筑传统民居寿星庄转型为特色民宿社区,探索“以老房子讲故事、新业态促增收”的良性发展。

一个个先行先试的“活化”举措,让这些沉寂已久的传统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江津乡村振兴的造血引擎、发展担当。

传统村落的“活化”成果,正在以“真金白银”的方式加速显现。

文脉传承 用“文化共同体”激活内生动力

“虎大哥,莫吃我,我给母亲送米咯……”在中国传统村落——塘河镇硐寨村的院坝会上,“荔乡”宣讲队成员戴连利用方言演绎《安安送米》的故事,引得村民阵阵掌声。

近年来,江津区通过组建宣讲队、编排快板书、举办故事会等方式,将“孝善礼义”民俗文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古村落的文化血脉持续流淌。

一个个传统村落,成为江津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载体。而举办民俗活动、传承民间技艺,则成为该区推进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抓手。

例如,塘河镇硐寨村、中山镇鱼塆村、白沙镇宝珠村东海沱、中山镇常乐村等传统村落常态化举办塘河婚俗、赛龙舟、千米长宴、闹元宵、农民丰收节等民俗节庆。2025年春节期间,该区推出“传统村落过大年”系列主题活动,累计开展民俗展演、非遗市集等4场,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有效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另外,空间的创新利用,进一步放大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

吴滩镇邢家村村史馆内,孩子们在这里聆听聂荣臻元帅的求学故事,感悟革命初心。塘河镇石龙门村,依托专业团队数字化技术,为村落内传统建筑石龙门庄园建立三维模型,游客扫码即可查看石龙门庄园排水系统3D解析,让历史遗存在数字空间里“动”起来,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因此更加触手可及。

文脉赓续带来的强大文化自豪感、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人翁意识和内生动力。

“这是我家祖传的石磨,捐给村史馆能让更多人记住乡愁。”在四面山镇双凤村,村民李大叔主动捐赠老物件,助力唤醒历史记忆。江津区建立“政府+支部+党员+村民”工作模式,制定6个传统村落保护公约,通过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宣传可攒积分换奖品,形成“人人争当守护者”的良好氛围。

未来,江津区将持续精准挖掘村落文化特色,坚持做好文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旅融合,重启村落内生发展动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传承延续优秀文化。

江津七个中国传统村落>>>

●白沙镇宝珠村东海沱

形成于明朝,传统街区、四合院民居、古码头等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吊脚楼依山临江,村里烧酿技艺传承百年,酒香悠远。

●塘河镇硐寨村

现保存古建筑3.5万平方米,巴渝民居和徽派风格相融合。其中,廷重祠兼具了清代川东民居的雄浑与江南建筑的细腻,成为硐寨村的文化地标。

●塘河镇石龙门村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石龙门庄园,保存完好,建有房屋520多间,亭台楼阁,雕梁画柱、绘彩描金,戏台、碉楼、花园等样样齐全。

●中山镇鱼湾村

以龙塘庄园、荣庐庄园、枣子坪庄园等古庄园群落为亮点。附近的中山古镇三合老街,吊脚楼沿河而筑,特色民俗“千米长宴”尽显当地风情。

●中山镇常乐村

有明清古庄园9处,以朱家嘴庄园最具代表。厅堂错落、天井相连,山水人文相融。

●吴滩镇邢家村

古街古桥相连,砖木民居沿青石板路分布。杨氏洋房古今结合,展现商贸古镇风貌。

●四面山镇双凤村

以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为主,多为三合院、四合院,代表建筑为会龙庄和寿星庄。其中,会龙庄有“西南第一庄”之称。

王静 刘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