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分钟 讲述一代人“进城逐梦”故事

陕西人艺话剧《生命册》浓缩茅奖作品精髓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双双    版次:002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10月10日至11日,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生命册》,在重庆人民大厦连演两场。

该剧用265分钟的时间,浓缩一部38万字小说刻画的社会变迁,收获了山城观众的热烈掌声。

浓缩50余年社会变迁

剧目集结了一级编剧李宝群、一级导演宫晓东,以及多位国内舞台艺术领域大咖。

他们深入挖掘同名原著的精神内核,深度提炼时代命题与人性思考,让文字中的生命故事在舞台上拥有了更加鲜活的表现力与更为强烈的感染力,成功将原作中50余年的社会变迁浓缩进不到5个小时的舞台时空,实现了从文学经典到舞台艺术的高质量转化。

事实上,陕西人艺素有“文学剧院”之称,10年来始终专注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戏剧改编,已经推出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作品,此前《主角》就斩获了文华大奖。

此次带来的《生命册》,是该团队耗时5年打磨的心血之作。

用“小人物”群像勾勒人性图景

“从小说到舞台,考验的是如何将文学性的想象语言,转化为舞台独有的具象语言。”在演出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生命册》出品人、导演李宣感叹,个体阅读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舞台剧要让上千名观众同时认可人物形象,难度非同寻常。

为此,团队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聚焦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的50余年沧桑巨变,以“黄土地与城市的时空对话”为脉络,讲述了一代人背负乡土情怀闯入城市逐梦的故事,用丰满的“小人物”群像,勾勒出时代浪潮中的人性图景。

“这部剧的亮点,藏在文学性、群像塑造和视听设计里。”李宣介绍,剧作首先延续了原著作者李佩甫强大的文学叙事能力,让舞台充满深厚的文字质感;其次,区别于传统话剧聚焦单一主角的模式,《生命册》以群像戏为核心——这既是陕派话剧的标志性特色,也让不同观众能从各异的角色中找到情感共鸣。

不只是某一片土地上的故事

在音乐与动效设计上,团队更是巧思满满。

比如描绘黄河岸边大平原生活时,用中国鼓传递厚重的乡土气息;随着主人公进入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节配架子鼓,后期则转为电声鼓。

“仅仅是鼓点的变化,就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时代的流转。”李宣说。

尽管《生命册》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大平原,但李宣坚信,好的作品拥有跨越地域的力量。

“它讲的不只是某一片土地上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是人性的光辉。”李宣的这种信念得到了重庆观众的印证:10月10日首场演出后,不少观众在采访中分享观剧感受,真挚的反馈甚至让剧组工作人员热泪盈眶。

“观众能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就是我们改编最大的成功。”李宣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