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经济”: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密码

黄晶    版次:012    来源:    2025年09月15日

发展“研究院经济”是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路径,核心在于以成果转化为标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破除堵点为重点,以生态优化为保障,让全链条衔接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型“研究院经济”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不久前,市经济信息委印发《重庆市发展“研究院经济”促进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建成各类产业研究院50个以上。这一部署的核心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破解长期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价值。

目前,发展“研究院经济”仍面临不少共性挑战,如一些研究院定位不够清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配;部分技术缺乏成熟的市场验证机制,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长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开局热、后劲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虽然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从2010年的25%提升到了2024年的3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大量成果在完成论文发表或实验室验证后便陷入“死亡之谷”,无法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研究院经济”是打通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整个创新链条的重要载体。重庆的破题之道,在于通过“研究院经济”的创新发展,打通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构建起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转化通道,让科学家的智慧结晶真正成为车间里的生产力引擎。

明确定位打通链路,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研究院矩阵。“研究院经济”要发挥效能,首要任务是厘清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与运行逻辑。传统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面向未来产业和成果市场化转化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短板。一方面,传统研发体系在组织属性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基础研究型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在前沿探索和学术积累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公共属性强、市场属性弱,创新活动投入高、周期长,缺乏面向产业化的驱动力。应用研发主体,如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部门等,在产品迭代和技术落地上贴近市场,但常受制于短期盈利目标,缺乏持续投入基础研究与前瞻性研发的动力。这种分工在过去相对稳定,但面对未来产业的跨界融合特征与快速迭代需求,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链”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全链条衔接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型主体是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院经济”的主要定位是打造集科研、转化、孵化、投资于一体的第三类创新主体,突破传统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部门的边界,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既向前延伸到应用基础研究,抢占技术前沿,又向后延伸到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投资;既承担区域共性技术攻关等公共性任务,又依托市场化机制实现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重庆在发展“研究院经济”时,应明确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与治理边界,打造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研究院矩阵,让各类研发主体各归其位、各展所长,“研值”才能真正转化为“产值”,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贯通院内转化链条,以市场化机制重塑研究院经济内核。发展研究院经济,重点任务是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与孵化、产品制造与推广全链条。其中,重点聚焦应用研究、技术孵化、市场推广三个环节的机制重构,提升成果转化效率,释放知识要素的流动效能。一是以需求转化为研发坐标,构建“产业”定义“科研”的新范式。实施场景导向式研发,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重点产业、民生领域等场景需求,转化为科研项目筛选标准,倒逼团队从立项阶段就锚定真实产业问题。深化“企业出题—政府搭台—研究院解题”的研发模式,由头部企业直接明确技术参数与验收标准,政府引导建立供需对接平台,研究院以解决方案供应商角色承接技术攻关,形成供需匹配闭环。创新供需两端利益共生体系,通过专利共享、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池、收益分成等方式,深度绑定各方利益,确保长期合作。二是创新技术孵化机制,构建风险共担的产业化通道。强化技术攻关能力,鼓励和支持研究院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任务,聚焦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打造原创成果策源地。加快中试能力建设,支持研究院联合科学家、投资者、企业等多元主体,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具备垂直领域专业化深度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形成覆盖工程开发、技术熟化、工艺创新、产品试制、试验验证等功能的全链条中试服务能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验证平台的设备共用、资源共享,加速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提升市场化推广能力,加强技术转移及应用营销。构建专业化运营体系,推广“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研究院+公司”“科研经理人”等机制,研究院专注研发与中试,孵化出的成熟项目或衍生技术,由院内专业团队或市场化公司承接进行产业化市场开拓,明晰边界,确保将专利匹配最优商业化路径,以全链条技术转移运营体系,协助企业在不同阶段实现技术转化。同时,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建立利益评估机制并设计灵活的利益分配方案,如分成机制、股权激励等,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

优化生态汇聚要素,构建“研究院经济”创新生态体系。发展“研究院经济”,关键在于构建要素完备、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资源聚合、功能耦合、价值融合,释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乘数效应。首先,打造“研究院+产业园+运营服务+基金”四维协同模式,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核心路径。以未来产业先导区为空间载体,将资本赋能、全链条服务与技术转化深度融合,形成“研发有支撑、转化有保障、落地能成长”的良性生态。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方面,尝试推动重点研究院与专业化产业园绑定,聚焦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建设中试基地,实现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的无缝衔接。在运营方面,园区内建立“午茶会”“一对一帮扶”等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高效收集反馈科研团队实际需求。在资本运作层面,配套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构建梯度投入和循环发展机制。早期以股权形式介入研发阶段,解决小试阶段的资金缺口;中期通过“债权+股权”组合工具支持中试放大,降低量产前的资金风险;后期联动产业资本推动规模化落地,并建立基金退出通道,实现“投资—培育—退出—再投资”的滚动发展。其次,建立跨界复合型人才育用机制,是激发生态活力的核心要素。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具备技术评估、专利运营、商业谈判能力的专业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打造投资经理人队伍,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对硬科技项目的研判能力,实现资本与技术的高效匹配;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依托龙头企业与研究院共建实训基地,培育既懂研发管理又善市场开拓的经营人才;打造孵化器管理人队伍,通过定期交流、案例研讨等方式,提高其为研究院孵化企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机制,允许科研人员以职务发明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超额利润分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氛围。最后,深化开放共享与协同联动,是提升生态能级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建立全市统一的研究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仪器设备、试验场地、专利数据库等创新资源跨机构、跨区域流动,建立“使用付费+维护补贴”的市场化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在国际合作拓展方面,支持研究院与海外顶尖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在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沿线国家布局技术示范基地,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化应用,构建全球智慧、本地转化、国际输出的开放生态。

发展“研究院经济”是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路径,核心在于以成果转化为标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破除堵点为重点,以生态优化为保障,让全链条衔接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型“研究院经济”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作者系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品工程部副部长、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创新与赋能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