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燕 彭泽平    版次:011    来源:    2025年09月15日

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与先导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这为深入推动教育领域深层变革,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以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助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寻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强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一是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招生考试和学业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选拔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紧跟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新增或迭代升级相关专业,构建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学科专业集群。二是积极探索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鼓励高校开设辅修专业、微专业和跨学科证书项目,推广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加快推进学分制、导师制和书院制改革,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权和课程选择权,促进个性化发展。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产业教师、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和指导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高水平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一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更多资源投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科学研究和未来产业培育领域;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科技资源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二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研究院,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科技攻关,提升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突破能力。加快推进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打破机构壁垒与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跨院校的协同攻关机制。三是推动高校科研评价改革。深化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改革,建立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加快破除“五唯”倾向,建立健全以质量、贡献和实效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强化对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赋能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教育综合改革要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的需要,优化教育供给结构,增强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增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和响应速度。深化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建立快速响应产业需求的审批机制和退出机制。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方向,超前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新型协同体,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三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构建涵盖知识产权管理、成果推介、中介服务与股权激励的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收益分配机制,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