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高诗雨 版次:011 来源: 2025年09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最大程度凝聚力量,是实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应对党内、国内、国际纷繁复杂的矛盾,在求同化异中弥合政治分歧、凝聚政治共识,成功建立、巩固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强大社会统合力;中国共产党以民族解放的价值认同,超越地域、阶层、族群的利益差别和诉求差异,熔铸起团结抗战的精神长城,形成强大思想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立足持久抗战态势和战略大局,科学判断中国军力优势与不足,以务实高效的协作协同,形成强大军事战斗力。由此,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
以求同化异的政治智慧构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会统合力
面对“只有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才是可靠的革命力量进而排斥其他政治派别”的“左”倾关门主义,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斗争置于阶级斗争之上,成功团结中间势力共同抗日;面对“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主要统治力量进而对国民党抗日能力产生不切实际期待”的右倾机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批评并纠正“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坚决抵制顽固势力分裂活动,有效遏制了因中华民族内部分歧导致的合力减损;面对“响应全民抗战而党员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新党员思想不纯”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党员教育体系、严格党员发展程序等举措,大力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分裂行径,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口号,确立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政策,有效维护了抗战大局;针对国民党左派、民主党派及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力量诉求上的差异,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模范推行“三三制”政权建设,赢得了实业家、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等社会群体的广泛支持;针对广大区域民众的不同诉求,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深入城市组织抗日救国团体,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强大保障和支持,成功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汇聚起强大的抗战洪流。
立足世界反法西斯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10月在延安发起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联合朝鲜、越南、缅甸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有力促进了亚洲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立足苏德战争爆发后的苏联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以敌后战场影响中国战场,进而牵制和消耗日本军事主力,形成了中国区域抗日战争同世界范围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效呼应;立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态势,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的政治主张,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汇聚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
以民族解放的价值认同熔铸全民族抗战的思想凝聚力
面对文艺界在理论创作上忽视传统文化及过度西化的误区乱象,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文明血脉传承,以中华民族意蕴熔铸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方向,引领抗战文艺创作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凝心铸魂作用;面对基层群众抗战动员覆盖不足和日伪政权不择手段进行文化侵略的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以抗战为主题,锚定传统符号、创新艺术形式,开展“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创作,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激发了全世界华人致力于民族解放的情感共鸣;面对抗战时期的复杂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场景,通过多种方式客观揭露日寇残暴行径,生动展现抗日军民斗争意志,以强说服力形成强大舆论影响力,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心理认同和行动共识。
基于对日本侵华是非正义战争的性质剖析,中国共产党有力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思想,系统阐释了中国抗战“是正义的非掠夺的谋解放的战争”,科学阐发了持久抗战的科学路径,坚定了实现民族解放的信念和信心;基于对法西斯势力殖民奴役特征的剖析,中国共产党科学论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彻底打破殖民镣铐的阶级解放战争”,从理性认知层面深入把握了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民族反殖民主义和反侵略战争的特点规律,为全世界被侵略国家实现民族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理论指引。
立足中国与世界被侵略国家民族解放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解放叙事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洪流,与世界被侵略国家及反法西斯力量建立起紧密联系和价值共识,在世界范围内铸就了“反侵略、争独立、求解放”的国际精神合力;立足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与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契合性,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组建“反战同盟”,力促《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形成,为推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凝聚起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全世界正义力量。
以同仇敌忾的军事协同提升抗日武装的军事战斗力
面对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现实和单一战场孤立作战的局限,中国共产党立足战场协同,在战役中运用游击战、破袭战等方式动态配合正面战场,通过灵活战术配合促进两个战场有机协同;面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源短缺”等困境,中国共产党以敌后群众情报网和正面战场实现情报互通,并依托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正面战场武器、粮食、药品等物资供应,以高效的动员和组织,聚集了正面、侧翼和敌后的战场合力。
为有效增强抗日武装更好统筹协调,中国共产党立足战力协同,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使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得以顺利开赴抗战前线,从而最大限度整合了抗战武装整体战力;为解决政府武装与人民武装战力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军民一家、官兵一致”的基本原则深入动员与组织群众,在国统区积极发展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在敌后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等惠民政策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将各地自发的抗日武装逐步整编为具有高度组织性和战斗力的正规军队,为中国持久抗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基于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立足战略和战术协同,系统提出并阐述以持久战为核心的战略理论,有效弥合了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抗战分歧,为实现中国抗战战略协同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基于中国抗战实际,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致力于提升中国军民对敌作战韧性以及人民武装力量高效组织与机动灵活的独特优势,逐步缩小敌我力量差距,有效增强了中国抗日武装力量的战力协同。
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立场,积极促进中国各地抗日派别凝心聚力,积极促进东方战场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效呼应,积极倡议中华民族与亚洲及世界各民族齐心协力,在政治、思想、军事等各个领域凝聚起最强大的斗争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