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卢向虎    版次:009    来源:    2025年09月15日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对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部署安排,要求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人是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空间优化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构建城镇化体系的基础。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异大,地形地貌复杂。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强化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的核心城市功能,做大做强城市副中心和渝东南、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引导人口向经济发展优势区有序流动,从而推动城乡、区域人口协调发展。

把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作为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2%,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50%左右;2024年渝东北、渝东南两大区域的人口净流出均占其户籍人口的1/4左右,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户分离”问题,是提升我市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要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的落户条件,将学历落户放宽至大专,对3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毕业生开放落户通道,取消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毕业生落户年龄限制,吸引更多人才来渝留渝。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设立市级财政专项,对吸纳外来转移人口较多的区县给予一定奖励;引导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住房补贴等福利,既提升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又减轻政府与农民工负担,让农民工在城市扎根更有底气。家庭是城镇化的基本单元,要鼓励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人口迁移,对举家迁移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或公租房优先配租权,让更多家庭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逐步改变我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过低的局面,推动城镇化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依据人口空间变化,优化资源区域间配置。科学认识“全市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区聚集、中心城区功能向周边疏解”的内在规律,准确判断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农村人口减少、部分区县城镇收缩的趋势,顺势而为、合理施策,促进人口根据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有效集聚、有序收缩,及时做好要素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在人口流入区域,提前规划新建一批中小学,按照人口增长预期精准确定学位数量,引入优质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建设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鼓励各区县与重庆医科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建立人才输送合作机制,配备先进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人口收缩区域,将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集中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整合推动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针对长江沿岸生态脆弱区、武陵山区生态敏感地带、自然保护地核心区以及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区域,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或生态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转移,对生态移民给予搬迁补贴、就业安置、住房保障等支持;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动生态减载,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周边人口向主城都市区适度集中。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等城市核心功能,合理疏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一般性物流基地等非核心功能;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全国各地人才落户,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核心,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增强对渝东南、渝东北和川渝毗邻地区的人口吸纳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口支撑。

引导渝东北、渝东南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渝东北应以“万开云”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城镇化,以万州为核心加快统筹协调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通铁峰山,建设连接万州与开州的快速通道,拓展万州发展空间;打造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协同招商,推动万州、开州政务服务一体化,逐步在渝东北中部形成一个4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区县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支撑渝东北整体发展。渝东南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打造一批5A级旅游景区,推动民宿经济发展;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区转移力度,力争“十五五”时期黔江区步入城镇化成熟阶段,其他区县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市农合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