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群众可感可及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

程大伟    版次:008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建设群众可感可及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基层社会的重要文化载体,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凝聚社会认同、赓续历史文脉、促进公众交往与进行文化创新的“精神家园”和“城市客厅”。推进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关键在于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健全服务体系和丰富内容供给,有效回应群众“能不能到”“愿不愿来”“想不想留”的现实诉求,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达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文化设施可达性。空间布局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支撑,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通过保障供给、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构建覆盖广泛、便民可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一是保障空间“硬供给”。在新城区和新建社区中,依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足额配建标准化文化设施;在老旧城区则依托城市更新契机,因地制宜嵌入小型化、多样化的“文化补丁”,如口袋公园里的微型书屋、街角空间打造的艺术角等,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覆盖广泛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二是实现空间“巧利用”。积极推动城市中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资源向文化空间转型。鼓励将老旧厂房、仓库、闲置校舍、办公楼宇等存量资产,通过功能置换和文化赋能,改造为兼具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文化创意园、社区剧场、非遗工坊或数字文化体验馆,让文化设施在存量时代焕发新生。三是拓展空间“新来源”。鼓励和引导商圈、园区、楼宇等多元主体,利用自有空间开辟公共阅读区、艺术展览区,并向社会免费或低价开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在特定时段向周边社区居民错时、分时共享,实现“一室多用、一地多能”,最大限度地盘活社会文化资源。

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文化服务亲和力。服务体系是连接文化空间与群众需求的重要桥梁,必须着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参与格局,让文化服务更加贴心便民、温暖可感。一是推动服务管理专业化。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人员准入、培养、考核、激励全链条机制,制定岗位职责标准和服务规范要求。通过定期业务培训、技能考核、资格认证等方式,系统提升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打造专业化文化服务队伍。推进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确保公共文化空间运行高效有序,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实现服务方式智慧化。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推进场馆智能化升级,完善Wi-Fi全覆盖、在线预约、智慧导览、自助服务等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硬件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开发线上展览、艺术慕课、活动直播、虚拟体验等“云端文化”产品,以线上便民服务降低群众参与门槛,引导群众走进线下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不断增强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民性。

丰富内容供给,提升文化活动吸引力。内容供给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发挥效能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活动品质,让社区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一是建立需求导向供给机制。探索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政府买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推动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驱动”转变。科学分类设计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供给的精准性与契合度,让群众享受贴心的文化服务。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坚持“一社区一品牌”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培育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和持续生命力的社区文化标识。统筹开展文艺演出、民俗展示、非遗体验、技能培训、读书分享等多样化活动,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组织机制,推动文化活动品牌化、系列化发展,提升社区文化空间品牌影响力。三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载体。积极推广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化展览、网络直播课堂、移动端文化应用等,拓展文化服务的传播路径和参与渠道。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