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四重价值”

严艳萍    版次:008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市委书记袁家军在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要加强文物、古镇古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重镇,重庆历经开埠时期、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等重要阶段,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串联起城市工业文明的基因片段和物质载体。深刻认识工业遗产这一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建筑科技、精神教育“四重价值”,对于重庆传承工业文脉、激发城市活力、弘扬城市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时代意蕴。

第一重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深度解码工业遗产文化基因,有利于传承山城历史印记。重庆工业发展源远流长,工业遗产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编年体史书,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脉络。回溯近代以来的历史,重庆开埠通商后,诞生了火柴厂、缫丝厂等早期工业企业,见证了重庆从传统农业城市向近代工业城市的转型。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和大后方经济中心,大量沿海工业企业内迁,在短时间内,重庆工业企业数猛增到300多家,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一五”“二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发电厂、长安机器制造厂、西南铝加工厂等一系列大型工业项目、军工项目在重庆布局,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巩固提升了重庆的工业地位。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就是要深挖、阐释和续写这段珍贵的历史,让“活态历史”成为现实。如重钢搬迁后,原址建成的重庆工业博物馆系统梳理了城市百年工业脉络;北仓文创街区以纺织仓库为本底,将昔日纱厂的生活记忆融入当代消费场景,使工业记忆转化为当代文化符号。这些保护利用行动,解码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库,让城市记忆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传承,形成了重庆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坐标。

第二重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焕新,有利于激发城市经济动能与社会活力。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正面临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能够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焕新,为培育经济新动能、激发社会新活力提供重要契机。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可以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废弃的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工业博物馆、特色商业街区等,能够吸引文创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入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活化后的北仓文创街区、重庆工业博物馆,已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带动了文创、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綦江区三江街道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影视剧拍摄基地后,吸引了上百部剧集取景,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合理性利用,也能激发城市的社会活力。过去我市很多的工业企业是市民工作生活的中心,其周边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工业社区,涵盖住宅、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设施,孕育了浓厚的企业文化、邻里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利用,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文化学习的场所,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重价值:建筑科技价值——挖掘工业建筑科技创新智慧,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工业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建筑科技价值,是工业技术演进的生动见证。从早期简单的手工生产技术到后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每一处工业遗产都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成果。如长寿区狮子滩水电站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被誉为“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其在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多项突破,为我国后续的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挖掘传承工业遗产中的科技建造智慧,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灵感之源。当前,我市正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文物保护修复与数字化智能监测技术的研发已在老厂区的保护利用中大放光彩。面向AI时代,“人工智能+建造技术”使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转化与城市技术创新形成更紧密的共振链,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丰富养料。

第四重价值:精神教育价值——丰富工业遗产资源教育场景,有利于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工业遗存不只是冰冷的建筑遗存,更是城市精神气质的不朽丰碑,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教材。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见证了抗战时期重庆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活化利用工业遗产资源,打造多元教育实践场景,能让历史叙事从抽象走向具象,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脉搏,进而转化为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内在动力,在回望历史中凝聚起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力量。如重庆工业博物馆作为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复合型实践场域,以工业遗产为具象化教育载体,构建起“历史认知—价值内化—实践外化”的完整育人链条,实现对青年群体的认知重塑、精神滋养与能力培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