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宁 卢钊华 版次:008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把两者融合发展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并作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的战略部署。通过中央部署与地方实际的创造性结合,重庆市委提出“积极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这一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的政策举措,力图形成产业技术攻关的“集团军”、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产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器”、产业创新生态的“凝聚核”,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产业创新综合体承载着重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的发展愿景,其本质是一项涉及创新生态培育、产业资源重组、要素效能释放的系统工程。积极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需要聚焦政策推进、良性生态、治理进路、内生动力、发展效能进行持续优化。
构建保障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政策体系
产业创新综合体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践实效”需要建构科学的保障体系,即完善机制建设以促进综合体内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让创新资源真正“活起来、聚起来、用起来”,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一是形成科学完备的政策供给机制。在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细则时需相互衔接、相互支撑,通过目标导向的政策设计、精准滴灌的政策实施、闭环高效的政策评估、系统完备的政策保障,达到集聚资源、形成合力的政策成效,并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协同低效和资源浪费的困境。二是构建多元协同的常态沟通机制。以《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为例,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既涉及经信委、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又需吸纳学会、协会、人才、金融等专业机构作为成员,还要充分听取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的意见。因此,构建分层分类、条块顺畅的协调平台、对接平台与议事平台尤为重要。三是延续协同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推进工作主要采取跨部门协同专班模式,分管领导借助领导小组框架组织相关部门会商解决问题,该组织领导机制既以开放的组织结构适应高难度的任务环境,又体现科学决策和施政的鲜明特点,还能注重发挥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聚焦多链整合,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的良性生态
由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而成的多链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迭代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能够助推产业创新综合体形成从技术创新到市场竞争的整体优势。一是打造创新链以走出“技术孤岛”。政府要牵头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同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强化产业链以筑牢“协同基石”。明确产业创新综合体的主导产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企业,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产业链同创新链的衔接,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整体竞争力。三是优化资金链以破解“融资困局”。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保障体系,设立产业创新综合体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吸引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企业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扩大生产等环节的资金难题。四是培育人才链以补齐“人才短板”。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需求,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鼓励先行先试,探索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治理进路
产业创新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少有现成的政策或针对性的理论可供参考,只有构建相对宽松的政策实践环境,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先试,在实践中逐步总结治理经验,才能实事求是地把握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发展规律与运行要求。一是推进综合体的多元协同治理。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活力源于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与积极互动,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打破壁垒,形成治理合力。如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创新对接会、产学研合作论坛等,让各方充分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二是形成综合体的平台治理优势。科学的平台治理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将分散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要打造一个开放、共享、高效的创新平台,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等机制,推动产业创新综合体高效运行。三是探索综合体的治理理论框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与地方高校的专家资源、学术资源,针对产业创新综合体设立专业研究机构,深入分析日常运行与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多元主体利益分配问题、创新成果归属问题等,既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框架,又给全国新型创新载体的建设和治理贡献重庆经验、重庆智慧。
实现要素联动,激活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内生动力
产业创新综合体作为区域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其资源配置效能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层级提升,特别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加速培育、规模壮大与核心竞争力塑造。因此,积极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绝不能搞“画地为牢”“关门主义”,需要构建跨区域、跨领域高效协同的要素联动体系,激活创新生态的内生动力。一是打破行政壁垒,消除不同区域、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和制度障碍,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规则,让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如重庆近年来在消除人才落户的规定限制、打破技术专利的审批壁垒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二是推动全域联动,加强产业创新综合体与周边区域、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快速扩散。三是实施精准配置,根据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识别和匹配各类要素,提高要素与创新项目的契合度,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并实行“靶向投放”;对急需的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的引进和激励方案;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帮助精准对接有转化能力的企业。
推动数据赋能,提升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发展能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为提升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发展能级,应逐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创新模式升级与数据制度规范完善。一是构建算力与数据双轮驱动的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升级算力基础设施,打造从边缘计算到超算中心的多层次算力网络,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规范管理和高效流通。强化算力设施与数据设施之间联动,统一的接口和标准让数据在不同算力节点间顺畅流转,算法则根据数据处理需求再进行动态调度,最终为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二是打造数据赋能的产业创新模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通道,实现企业间数据的安全共享与交互,让每个企业都能基于全产业链数据开展创新活动;主动培育善用数据赋能的创新文化,鼓励产业创新综合体基于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奠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基石。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筑牢基础;建立健全数据交易市场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监管,保障数据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作者分别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专项课题:AZ20250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