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版次:007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重要方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要求,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中国道路 彰显中国特色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关系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进程。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出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只有坚持中国道路,才能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选题,同时也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有原则。我们走过的和正在大踏步前进的中国道路,必须充分体现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深挖中国道路背后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维度全面深入总结、阐释、宣传中国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突出中国特色,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百余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道路的正确离不开方向的正确。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持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只有彰显中国特色,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将“三大体系”建设聚焦于中国具体实际,立足于中国现实需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弘扬中国精神 培育中国风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指导行动的重要力量。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热爱和平、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只有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培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既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也能促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独立自主的研究风格。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要基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爱国情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也必须铸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烙印。只有在中国精神的激励下砥砺奋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昌盛。弘扬中国精神也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概念、中国表述、中国理论,才能形成具有学术组织力、创新引领力的中国风格,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自主化建设。
只有培育中国风格,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繁荣推动民族精神蓬勃发展,只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形成独立自主的研究风格,才能提振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的文化强国。
凝聚中国力量 彰显中国气派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包括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中国共产党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才能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只有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气派。中国力量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而且拓宽了研究视野。中国力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食粮。在中国力量的汇聚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立场出发,积极探索、回应一系列关乎人类文明和民族命运的宏大课题,谋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规划,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进步。
只有彰显中国气派,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具有兼收并蓄的中国气派,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借鉴中不断丰富完善,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不仅要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部出发,也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清醒认识到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意义,把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创新作为、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项目:2019C578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