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筑牢全域风险传播体系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荣婷 陈钰    版次:006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着力提高市域本质安全韧性水平,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迭代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完善城市安全应急机制。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征,地理复杂、灾害多发、人口产业密集,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基于此,重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风险防控与治理创新互促互进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主体协同、场景融合、内容分层”的全域风险传播体系,既能破解重庆“山地风险分散、信息触达难”的治理痛点,也能为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传播赋能”的创新样本。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构建风险传播共同体。风险传播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的“协奏曲”,需打破部门壁垒和主体隔阂,构建职责清晰、优势互补、高效联动的共同体。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风险传播注入源头活水。整合应急、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的风险监测数据,构建统一标准、分级开放的山地城市风险信息共享库。完善风险信息传播标准,将专业监测数据转化为媒体可解读、公众可感知的传播内容。二是发挥媒体信息转换功能,搭建信息解读桥梁。推动主流媒体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联合专业团队研发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三维地图等可视化产品。支持在小程序、本地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开设山城防灾专栏,培养懂政策、通专业、接地气的风险科普达人,运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解读专业风险信息。三是激发公众参与活力,培育全民共治网络。升级山城志愿者服务体系,打造具备基础风险识别能力的社区传播网格员队伍。鼓励市民拍摄上传边坡裂缝、城市内涝等风险线索,构建人人都是安全哨兵的群防群治网络,对有效预警信息给予奖励,构建风险发现、上报、处置与激励的完整链条。

贯通线上线下全场景,建强风险传播立体矩阵。破解风险信息“传不到、叫不响、用不上”难题,必须构建贯通线上线下、覆盖平时急时的立体传播网络。一是筑牢传统媒体“压舱石”。强化应急广播系统在山地地区的全域覆盖能力,确保在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仍可播发预警,建立电视、广播应急播发绿色通道。在社区楼栋增设防水防震应急广播终端,打通预警“最后一百米”。二是释放新媒体平台“扩散力”。打造城市风险科普IP,围绕地质灾害避险、高温天气应对等主题,创作《暴雨来袭如何自救》《滑坡来临征兆》《高温天气防暑指南》等系列科普视频。在抖音、微信等平台建立山城防灾互助圈,通过社区风险地图共绘、防灾知识答题小课堂等互动活动,实现风险知识融入日常。三是提升智能终端“精准度”。紧扣韧性城市建设部署,在洪涝地灾风险突出区域布局智能预警网络,依托北斗导航与物联网技术,动态监测风险态势,即刻向特定区域群众精准推送避险指引,实现风险早识别、预警秒响应、指令达终端,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技术防线。

精准内容分层供给,打通风险信息适配“最后一公里”。针对不同风险阶段、不同群体特征,构建精准化、场景化的内容供给模式。一是预警发布期,通过“简明指令+直观感知”,将专业数据转化为四色预警行动指南,即蓝色(准备)、黄色(关注)、橙色(规避)、红色(转移)。开发两江洪水模拟器,市民输入地址即可查看不同水位淹没范围。制作山体滑坡风险热力图,用动态色块标示危险区域,让抽象风险可见可感。二是应急处置期,通过“权威引导+情感凝聚”,联合市级应急指挥中心,每小时通报灾情动态与救援进展。开设前线直击直播栏目,展现党员干部冲锋、群众互助的感人场景。策划制作系列微纪录片,聚焦重庆人民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真实故事,传递“党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三是能力建设期,通过“技术赋能+场景体验”,积极运用VR、AR技术开发多样化防灾模拟场景,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避险技能,在互动实践中掌握自救互救方法,推动防灾技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体验转变,实现全民参与、全域提升的能力建设目标。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