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宴兵 版次:006 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服务、安全、治理现代化,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干实绩实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高质量教育既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支撑,也是直观表达。要自觉把教育事业放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场景中去谋划思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突出“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和教育现代化,推动数字重庆建设和“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质效持续提升,以教育之力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创新之城增动能。一是建好高水平大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施“双一流”建设、“一校一策”支持,力争实现新一轮创建学校、学科“双增长”。构建学科专业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机制,推动传统学科专业提档升级,加强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用3年时间,实现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比重提高到56%以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超过90%。二是建强高能级平台。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级提升“攀登”工程,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好重庆高等研究院,加快构筑高校国家级研究平台集群,今后3年力争新增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建设重庆实验室,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三是推动高效率转化。深化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发展,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重庆)建设,迭代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实现高校专利转化占新增专利10%以上。四是推动高质量开放。推进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力争到2027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75个。推动高校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依托“一行动一计划”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建好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平台,力争未来3年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55个。打造好“留学重庆”品牌,到2027年来渝交流学习的全球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
聚焦教育服务惠民有感,为宜居之城提品质。一是系统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适应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健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托幼一体化体系,落实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推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95%以上。持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二是系统构建优质均衡生态。加强跨区域资源统筹,加大跨区域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力度,加快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和新优质学校,用3年时间推动“教共体”覆盖率达到90%,促进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高位均衡。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充分保障其享有同城待遇。三是系统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一体化推动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融合发展,完善四级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重庆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建设,建好重庆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构建“学历+技能证书”的银龄资历体系。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为美丽之城添光彩。一是推动设施设备更新。严格落实城市建设规划,优化校园建筑风格。加快建设绿色校园,推广绿色低碳校舍建设,推动使用节能高效能源,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要求,打造节能型校园。二是推动生活观念转变。通过思政引领、实践活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加入低碳行动,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三是推动人才技术提升。支持高校加强生态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支持高校相关领域实验室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推动本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生态管理技术水平。
聚焦校园和谐稳定,为韧性之城固根本。一是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强化高校政治安全,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全面推进校园宣传文化阵地规范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二是守住校园实体安全。健全政府主导、家校共育、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好校园安全稳定攻坚战,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全周期、全链条保障教育系统平安稳定,以教育系统“小平安”助力全市“大平安”。三是守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底线。将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强化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推动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确保“能就业、好就业”。
聚焦思政引领社会风尚,为人文之城树形象。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固本铸魂。深化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实施中小学校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二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坚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发展全周期、各环节、全过程,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考核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讲好教育家故事、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以良好师德师风引领行风。三是以志愿服务带动社会风尚。运用“青春重庆”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返家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志愿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育人实效。
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智慧之城添活力。一是加速建构数字教育体系。紧扣数字重庆建设“1361”总体部署,建立完善数字教育地方标准规范,深化教育数据仓建设,夯实数字教育底座。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联动、整体智治体系。二是加速深化应用综合场景建设。丰富“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等应用场景,打造“社会·渝悦·惠学生”“社会·渝悦·数智强师”和“经济·产教融合”等一批教育领域特色应用,加快推动各类应用贯通实战,提升教育服务便利性。三是加速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水平。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探索运用数字技术融通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承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工作,升级重庆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围绕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需求提供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未来科教融合新范式,为数字重庆建设贡献教育智慧。
(作者系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