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建工 BIM应用助力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版次:004    来源:    2025年07月15日

“好的BIM应用就是指导施工的利器!”近日,在中冶建工承建的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大学城配套一期项目季度评审会上,甲方代表特别夸赞道。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指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创建并管理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当项目其他标段还在为BIM进度无法匹配施工进度而浮于表面时,中冶建工BIM团队早已通过设计与施工融合的专业能力,基于模型提前暴露问题并深入交底,避免返工损失超百万元。这份专业技术沉淀,最终让中冶建工在六家央企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用强劲实力赢得建设方的高度认可,连续斩获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BIM应用综合评比第一名。接连拔得头筹的背后,是中冶建工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打造智能建造升级版的成功实践。

钢筋水泥与数智建造

今年3月,住建部发布《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指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BIM、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率、保安全的目标。随着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新职业如BIM工程师不断涌现,建筑行业正由单一建造向全周期服务逐步转型,竞争焦点也从简单的“谁能盖楼”转变为“谁能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这正是中冶建工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的目标。

工程设计一直是中冶建工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3年便组建勘察设计处,1985年成立勘察设计公司,2018年更名为勘察设计研究总院,致力于项目管理、投资咨询、勘察、设计、造价、运行维护、BIM技术应用等“全过程咨询”,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勘察设计服务。

2019年,中冶建工成立了研发BIM中心,把研发和技术下沉到施工现场,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促进BIM技术与公司主业深度融合,全专业、全方位打造“一站式”服务,实现勘察设计到施工的数字化流转及应用,为项目实施建立技术优势。随着BIM服务的施工项目数量增加,研发BIM中心的服务开始向驻场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同时承接智慧工地项目,不断增强BIM应用落地程度。

2025年,中冶建工将研发BIM中心更名为数智建造中心,旨在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推动数智技术与公司主业深度融合,发展方向也从前期BIM施工落地向前端技商融合、后端运维进行融合发展,全力促进公司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作为技术部门,数智建造中心通过近20个施工项目的BIM技术服务,总结了可传递、可传播、可持续的通用技术,形成了专业技术沉淀,像白色清水混凝土模板深化技术、危大方案BIM高效辅助技术、复杂节点钢筋优化与施工辅助技术、桩基传力影响区快速筛选及定位技术等;另一方面,BIM应用服务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专项技术,还可以转化成专利、软著或者论文等成果。近3年,数智建造中心总结的专项技术形成了专利10余项、论文8篇,拥有软件著作权8项。

此外,数智建造中心注重服务项目与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每年都会邀请专业人士举办内外部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同时发扬“导师带徒”优良传统,为新员工安排导师领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徒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建设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提升。近年来,数智建造中心团队成员参加川渝建筑行业绿色建造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荣获铜奖,参加重庆市建筑业协会第八届建设工程BIM技术培育和技能提升大赛荣获二等奖。

如今,数智建造中心团队从最初的4人小组发展壮大到18人,涵盖建筑五大专业和动画制作,业务范围从最初的投标配合、设计报建及研发,转型为以项目施工阶段深度服务为核心,通过驻场协调切实解决工程问题,显著提升BIM技术落地实效。在保持施工BIM服务优势的同时,还新增智慧工地项目实施能力,形成“BIM+智慧建造”双轮驱动模式,业务范围与专业能力实现全面升级。

团队成立5年来屡获行业认可,累计斩获近30项权威奖项,其中2024年凭借“保税绿色科创园仁宝智能制造基地产业基础设施项目(一标段)”荣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一等奖,凭借“瑞安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斩获中国图学学会二等奖,标志着团队在大型公建项目的BIM应用实现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中冶建工技术实力。

BIM应用与时间赛跑

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大学城配套一期项目,不仅是中冶建工重点关注的标杆项目,更承载着雄安新区教育先行的重要使命。为保障该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数智建造中心派出BIM人员驻扎现场深度服务项目施工,全面开展BIM应用工作。

该项目的BIM应用主要包括多专业碰撞检查、模型审查与管线优化、倾斜摄影、仿真漫游以及BIM动态进度、成本、设备及材料、质量管理等内容,通过创建建筑的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建筑空间,减少“错漏碰缺”,确保信息统一准确,协同设计高效。然而,宏大蓝图的背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BIM攻坚战悄然打响,设计变更频繁、施工周期紧迫、建设要求高……一个个挑战摆在了BIM团队面前。

“BIM建模必须跑在施工前面,否则就会拖累整个项目进度。”项目经理一锤定音,成了BIM团队成员的行动准则。2025年春节假期还没有结束,BIM团队的工程师们就已背上电脑奔赴雄安。彼时,距离地下结构“正负零”节点仅剩72天,而设计图纸仍处于动态调整中。“我们就像在移动的火车上换轮子。”项目BIM技术负责人高爽笑道。

为抢出建模窗口期,BIM团队开启“白加黑”模式。临时组建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彻夜不息。“最崩溃的是刚改完模型,又收到新版图纸。”回忆起那段日子,BIM设计人员张昭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但在会上得到了甲方的肯定,还是很欣慰的,一切都值得。”

密集的攻坚战中,团队将BIM技术深度融入施工全链条。面对复杂的地下结构,创新采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技术,将基坑支护体系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模型,使支护桩施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针对机电管线纵横交错的难题,通过197次碰撞检查优化出最佳路由,仅地下车库就提升净高15厘米;通过进度管理平台将施工计划精确到小时级,让2000余个预埋件像“北斗导航”般精准定位,不仅提高了工作质效,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中冶建工BIM团队不讲困难、只讲办法,不讲条件、只讲结果,最终确保了“BIM在前、充分交底、按模施工”,在90天的极短周期内高标准完成了甲方要求,极限冲刺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两个季度连续荣获第一名,是肯定和鼓励,更是鞭策和激励”,高爽望着蓄势拔高的钢铁之龙说道,“我们要继续全力以赴,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助力项目施工建设,更重要的是让每个螺栓的安装轨迹都经得起检验。”

未来,随着“数字住建”的普及,BIM技术或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语言,从单一工程工具升级为协同治理平台,助力建筑业迈向“零碳建造”的新质生产力时代,最终让“好房子”兼具科技温度与生态可持续性。

在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中冶建工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品研发,提高设计能力,提升BIM技术服务水平,在已有BIM实施落地服务的基础上,加大施工建造全过程中BIM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同时结合智能建造的行业趋势,进行“BIM+平台+研发”的路线拓展,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李涛 王振强